查看原文
其他

中西方教育实力较量,一路碾压的中国,却输在这一点…

老编 爬藤news 2022-11-03

中国式逗小孩、中国式过马路、中国式插队……凡是带上“中国式”三个字的,似乎都是广受诟病的事物,包括“中国式教育”。


长久的刻板印象下,我们的教育模式历来不受西方人看好。


 | 老编

 | 老编

 | 兰斯

 

BBC曾经出了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纪录片——《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?中国学校》用来证明中国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只是“应试机器”。


他们派了一位中国老师空降到英国,去教一群习惯英式教育的孩子。文化与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碰撞下,“水土不服”是必然的,而英国的教务老师却一味吐槽中国老师的课“无聊的让人想撞桌子”。

 

中国教育到底怎么样?国外教育就一定比中国教育好吗?两者之间的差别又说明了什么?


丹麦胡奥斯市

中国哈尔滨市

9年Z班


69联中 (初三13班)


丹麦电视台制作的《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》以中立的态度,从阅读、数学、团队合作、创造力和英语五方面进行量化比较,随着镜头的深入,引人深思的对比也慢慢展开。


五大部分全面PK,结果如何?

 

丹麦的毕业班叫做9年Z班,是丹麦奥胡斯地区最好的公立中学之一。班上学生们文化背景多样,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也比较具有代表性;

 

中国的毕业班叫做初三13班,来自哈尔滨的69中学,是当地的一所重点初中。他们接受的都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教育。


两个国家教育理念上的不同很难说孰优孰劣,但是不同的教育体制下,孩子们必然会受到不同的影响。各类科目比拼的结果也似乎有了更让人期待的理由。


1

阅读理解

-中国 1:0 丹麦-


孩子们迎来的第一场比拼是关于阅读的测试,试卷由丹麦师范大学阅读方面的专家来准备。

 

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丹麦孩子,表示阅读理解根本就不算啥,这位自信的丹麦学生是这么说的:


“我觉得我们会比他们考得更好,因为我们班学生阅读能力很强



可是测验成绩显示,中国学生的平均正确率是76%,丹麦的学生平均正确率是70%。


从数据上看,中国学生获得了第一项比拼的胜利。


2

团队合作

-中国 2 :0 丹麦-

 

团队合作的测试方式就是4个人为一个小组,用4卷胶带和50张白纸,盖一个能容纳4个人的纸房子。

 

中国孩子分工明确,目标专注的做好了自己房子。



而丹麦的孩子则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专注点:一个是执行任务,另一个则是关注自我形象。孩子们在过程中嬉笑打闹,看衣服、手表、鞋子,整个合作过程略显困难。


 

所以总体上讲,中国孩子在团队合作的比拼中再次获得了胜利。


3

数学

-中国 3 : 0 丹麦-

 

为了让这次比拼更加公平,两个国家的孩子会分别做丹麦的中考题以及中国的中考题。


考试开始前,专家曾预言说,丹麦学生肯定考的好。但是在考试结束后的采访中,丹麦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。孩子们纷纷表示:


“当我一打开试卷,整个人都傻掉了。好多题都不会,只能靠瞎猜”


“我觉得中国的考试,简直是太难了”


“我根本不习惯这样的考试”


在中国试卷的比拼中,中国孩子做对了平均90%的题目,而丹麦孩子平均只做对的30%。中国孩子比丹麦孩子的成绩要好上足足3倍


而在丹麦毕业考试的比拼中,中国学生的平均得分是57分,丹麦学生的平均得分是26分。也就是说即使是做丹麦的毕业试题,中国孩子还是呈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



4

创造力

-中国 4 :0 丹麦-


也许有人会说:这些书上有的测试其实没啥大不了的,要比就比书上没有的。于是——第四项创造力来了。


丹麦专家设置的试题就是一张画了两个括号的画,学生们必须在这两个括号的白纸上自由发挥,添加新内容,最后给画想一个标题,限时15分钟。


 

中国学生画的有:


“一个在烫头发的女人”


“一个男人在跳舞”


“正在弹竖琴的人”

 

丹麦学生唯一能挑出来表扬的画则是:


 “度假天堂”


最后专家评判,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分比丹麦学生高了100%,专家们一致认为比较有创新性的画作,几乎都来自中国孩子。

5

英语

-中国 4:1 丹麦-


这一次英语比拼,我们东北的学生们没有考过丹麦学生。


丹麦学生平均答对了71%,而中国学生平均只答对了29%。尤其在听力与笔试部分,丹麦学生们有着绝对优势。

 

在听力部分,中国学生普遍表示听不懂,选项也很难看懂。


 

至此,双方所有的比拼结束,中国学生在阅读、数学、团队合作能力、创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优势,但是在英语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


比试与交流的真谛:

相互尊重、借鉴、学习


这部纪录片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人应试教育的过往呆板印象,其中呈现出的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,对比鲜明。


一边是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,是安徒生童话的诞生地,他们的教育体系,充满了自由有爱的气息;

一边是饱受争议,被“数学很强”、“很会考试”、“填鸭式课堂”等多个标签围绕的中国教育模式。 



每当出现这种跨越国界的教育比拼,片面地去强调谁输谁赢其实没有意义,从这样的机会中看到彼此身上的优点和缺点,相互尊重,相互借鉴,相互学习,也许才是比试与交流的真谛。

 

毕竟我们没有办法脱离阶层现实,轻飘飘地说一句谁输谁赢。

 

影片的最后,一位丹麦学生说,“我们要继续做世界上最幸福的人”,这句话道出了两国教育本质的不同。



对于发达国家丹麦来说,活下来(要外在足够成功,才能有资本活下来)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标,他们想要幸福地活着。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,还存在着强大的生活压力,我们还在努力争取“活下去”。

 

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,是整个社会现状的呈现的。只有橄榄球的中间壮大起来,有更多人朝向“幸福的生活”,大的面貌才能转变。


我们无法单纯通过个人的意愿而扭转,但螳螂挡车也不失为一种态度,哪怕一生从事“未济之事”,起码也为后人“济了一济”不是?


这部纪录片的意义,恰恰是让我们看见不管是欧式还是中式教育,都各有其优劣,也都是在为特定的社会生活服务。盲目自大自信,又或是盲目崇拜对方,都显然是不合适的。


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我们都懂,我们能做的是要睁开眼,环顾世界,看见并理解这些不同的存在,与此同时修正自己教育中的问题。



END 


往  期  精  彩


觉得有用,请点“在看”告诉老编☺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